学习与研究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档案见证同仁堂三百余年兴盛辉煌

“老字号”的诞生,源于商贸的兴盛。京城老字号有着久远的文化渊源。公元十世纪以来,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于北京,各民族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独特的、闪烁着璀璨华光的人文景观。而其中老字号的生成与发展更是数百年有之、清末民初有之、近现代有之,其悠久的历史给京城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  “老字号”是中国传统商贸文化的象征,是民族风情的载体,同时也是诚信经营理念的代表性符号。它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厚重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分布在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其中许多品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百姓生活中有口皆碑,在业界享有盛誉。

在此,本报联合北京扬霖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立《档案中的老字号》栏目,选取京城老字号当中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特色并由北京老字号协会特别推荐的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企业,透过档案视角,将老字号企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呈现给广大读者,以弘扬京城老字号的传统文化。“同仁堂”始创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同仁一语出自《易经》和同于人,宽广无私,应天顺人,是以大有,寓有远近亲疏皆一视同仁之意。三百余载的沧桑历变,孕育了同仁堂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

乐显扬(1630—1688年),号尊育,祖籍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今江北区慈城镇),曾任清皇宫太医院吏目,康熙八年(1669年)始创同仁堂,位于西打磨厂,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去世。

据档案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乐显扬的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为了适应在京城的生活,乐良才特别嘱咐儿子乐廷松:居住在大城市,若要发展,就不能总当铃医,必须适应大城市的医药需求,掌握中医经典理论,阅读方药著作,开阔知识视野,向正统的中医药方向转变。乐廷松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要想结束铃医生活,彻底完成向正规中医的转变是非常不容易的。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乐廷松生子乐怀育,乐怀育生子乐显扬。这时,中国社会也由明朝进入了清朝。

作为乐家第四代传人,乐显扬自幼聪敏,勤奋好学。他牢记祖训,努力学习中医药经典,积累医疗经验。由于出身铃医世家,乐显扬开始也是铃医,在行医卖药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医疗经验,因此,在中医药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日子久了,乐显扬在北京地区渐渐小有名气,后经人介绍进入了皇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

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辞官回家,开始为百姓治病。刚开始,乐显扬只为病家诊脉、开药方。一段时间后,乐显扬感到应该有个药室,既能开处方,又能拿药,会大大方便病人,也能使自己的配药技术得到应用。 

经过数月筹备,乐显扬的药室终于具备制作丸、散、膏、丹的条件了。药室的名称怎样定呢?乐显扬想起了儒家的经典,想起了古代所谓大同社会的标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是为大同。” “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的,就取一个字吧!乐显扬定了药室名称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呢?乐显扬想到了仁字。仁者,爱人也。”“济世养生,不就是最大的爱人吗?想到这里,药室名称的第二个字也定了下来。同仁堂药室,多么响亮而充满丰富内涵的名字。难怪乐显扬对来到他药室的人这么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君喜其工而雅,需志之。

 据《北京同仁堂史》记载,从开业之初,同仁堂就十分重视药品质量,并以严格的管理作为保证。创始人乐显扬的三子乐凤鸣子承父业,康熙三十九年(1702年)在同仁堂药室的基础上开设了同仁堂药店,他不惜五易寒暑之功,苦钻医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乐凤鸣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出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代代相传,培育了同仁堂良好的商誉。

自雍正元年(1723年)供奉御药起,皇家的用药品质与同仁堂独特的中药炮制技术和制药工艺有机融合,形成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秉承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精神,在实践中积极进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制药业、零售业和医疗服务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产品行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老字号,对于同仁堂的贡献,毛主席曾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特别提到: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为此,同仁堂依托历史悠久的特色药品药方,于198012月成立了同仁堂制药厂药品研究所,培养并吸纳各类人才,严格质量控制,推进科研创新,不断增强后劲,年年有新产品面世,从而保证了同仁堂的长盛不衰。今后,同仁堂将继续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为己任,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更加弘扬光大!